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部分,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会上,司法部部长贺荣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要坚持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广泛听取意见,遵守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效,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18年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详见第九讲民营经济的春天),应当将这些政策上升为法律,提高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特别是法定性,提高社会预期从而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调整,以便适应《民营经济促进法》。禁止限制竞争及垄断行为,解决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的旋转门问题。八是建立监委机关对公职人员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专项监察制度。(五)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杨兴铭建议在核心制度上,设立市场准入、创业创新、政务服务、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专章,并在有关专章中,明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关要求。比如,要建立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民建中央副秘书长蔡玲建议,加快推出《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另外,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团体也提出了相应的提案和建议。那么,如何才能在一个农业文明的废墟上点燃现代化的火种?中国各派别努力从武器、技术、思想、政体等层面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学习西方的路走不通、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当时,现代工业不到国民经济的10%,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从中国农业占比居多的经济结构出发,为统筹协调农轻重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的方针,以及按农、轻、重次序协调发展战略。
毛泽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 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毛泽东进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尽管苏联模式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毛泽东开始考虑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希望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西方现代化的理念与模式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发展前途。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社会主义是较快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过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连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力量非常薄弱。
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安排,虽然在实践中受到过干扰,但是总体上得到了落实,为此后党与时俱进地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与经验启示。鉴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状况,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在纷然杂陈的外来思潮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
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国人:中国必须尽快实现近代化(即现代化),否则永远摆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命运。这些举措的推进,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整体工业水平。
独立自主从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必须从重工业建设开始。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956年、195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他超越苏联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认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但是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根据中国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必须洋为中用,坚决反对全盘西化。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框架,并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路径,使中国的现代化由空想开始变为现实。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编审) 进入专题: 农业大国 。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肩负起带领人民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赶超先进国家的历史任务。他还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的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听其自流,那么它们就不但不能认真地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且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发生种种矛盾。毛泽东在深思熟虑后,作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决定。
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过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连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力量非常薄弱。1957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他毫不动摇地宣告: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鉴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状况,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编审) 进入专题: 农业大国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深刻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前尽管出现过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安排,虽然在实践中受到过干扰,但是总体上得到了落实,为此后党与时俱进地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与经验启示。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尽管苏联模式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毛泽东开始考虑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希望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从1949年到1954年,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逐步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设想。1953年,他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社会主义是较快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这些举措的推进,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整体工业水平。据统计,1952—1978年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3%。
工业产值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52年的19.5%上升为1978年的46.8%。 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毛泽东进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从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评论留言